详细介绍
群山环绕,山路蜿蜒,循着山路行至红旗岭,看见一棵参天的古枫香树,桐城市唐湾镇唐湾村就到了。 地处大别山腹地,唐湾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,这里是名茶“桐城小花”的原产地。今天的唐湾村青山绿水环抱,古韵依旧,是无数远行人心里、梦里美丽的乡愁。 时光在这里好像走得特别慢,生活已经悄然改变。八卦田、红旗岭、红旗洞成了网红景点,古树、古道、古村正迎来八方游客,唐湾村正从旧时光里走向新的未来。 从桐城市区到唐湾村,只有30公里车程。但在没有公路的年代,山路难行,唐湾村藏在绵延群山里。相传,唐湾村主要宗族为冯唐氏,元末明初时从江西鄱阳湖瓦屑坝迁居于潜山县,后因流寇战乱避入桐城山区,至今已有五百多年。 冯唐氏宗谱《迁桐记》里,曾这样记录唐湾村的历史:“元末,明太祖征陈友谅于鄱阳湖,江左战乱,我祖万一公携弟万二万三各携带铜观音一座,渡江避乱,万一公迁居潜山北乡,传至四世,始祖良公迁之桐城,以无外祖无嗣为由承唐姓,梦一佳人引导至一佳境,遂披荆斩棘,始称唐家湾……” 六尺巷的故事千古流传。据说六尺巷典故里的另一个主角——吴家后来搬离桐城也来到了唐湾。 唐湾村钟灵毓秀,自明清以来,名人辈出。清代文学家姚范是桐城人,生前在唐湾活动,死后就葬在唐湾。姚范与刘大櫆等并称“龙眠十子”,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是他的侄子,受其影响颇深。 桐城是著名的“院士之乡”,唐湾镇学风昌盛,全镇户籍人口1.3万人,出了两位院士,他们是唐湾人的骄傲,“人均院士数”也是唐湾人津津乐道的话题。 唐湾村位于大别山余脉,背靠凤凰山,前临北冲河,与乌龟山、红旗岭隔河相望。整个村庄坐北朝南,居高临下,负阴抱阳,后屏前敞,山环水绕,相得益彰,村落与山水自然环境有机融合,且稳居山脉中轴之上,其选址可谓是遵循中国风水理论的成功范例。 凤凰山如一只展翅的凤凰,守护着唐湾村的安宁,在凤凰头所在的方向,唐湾村人修建了宗祠。宗祠格局模仿凤凰造型,两侧各自伸出一个院落为翅膀,前面一个半圆形水塘,名叫凤窝。凤窝不仅意头好,蓄水还可防范火灾。 宗祠前对着北冲河,视野开阔。其他建筑以宗祠为中心展开,顺应地形山势逐层抬高,形成聚集在一起的建筑群。这片传统建筑群今天是桐城市级文保单位——上排门古村落。 与徽派建筑的用料讲究、注重装饰相比,上排门古村落有着皖中山区民居的鲜明特色。全村建筑基调为青灰色,古朴典雅。建筑以四合院为主,多成口字形院,横宽纵窄,穿斗式木结构,小青瓦屋顶,一般有一到两层。山区多雨,村里利用地形高差设计了排水沟、暗渠,形成了完善的用水排水系统。这些沟渠藏在院子的角角落落,下雨天从不积水。房屋挑檐深远,砖墙与土坯墙相结合,石砌墙裙,外部粉刷麻刀灰,利于墙面排水。石材、黏土砖、小青瓦、木材、石灰和沙子等全部就地取材,经济又实惠。 山区寸土必争,上排门古村落在空间布局上采取了依山就势、步步为营的营造策略,巧妙利用地形的走向及高差,营造出一组组户连户、院接院的群落链。下雨天,从村口走到任何一户人家,不必撑伞,不会湿鞋。人与人之间,保持距离又守望相助,互为依存又彼此衬托。整个村庄格局如同迷宫,还兼具防匪防盗功能。 去唐湾村时是冬天,晌午时,整片上排门古村落笼在暖阳里,73岁的唐述友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打瞌睡。今天的唐湾村主要为彭、唐两姓家族,唐述友生于斯长于斯,在上排门的老房子里已经住了30年。房子虽老旧,但冬暖夏凉,只要经常维护。“小修年年有,大修一般三四年一次。” 唐湾村现保存有清代至建国初期的各时期历史建筑3000余平方米,每一处老宅院都有自己的故事。 唐家瑜曾在清末担任过李鸿章的参谋师爷,唐家瑜旧宅修建于清末,口字形格局,四合小天井,所有建筑均为二层,院落风格简约。建国后,唐家瑜旧宅曾经作为农技站使用。 唐家范旧宅面积不算大,三组建筑的风格却迥然不同,鲜明反映了时代变迁。西边的小院落建于清代,中间较大的院落建于民国初期,至今仍有村民居住。天井下一株茂盛的栀子花,夏天就是满院花香。东边的部分有明显的苏式建筑风格,建于文革时期。唐家范旧宅在民国至建国初期曾是黄甲区区政府所在地,东部建筑在文革时期曾是公社的礼堂和电影院。 光阴流转,人们开枝散叶,传统建筑旁陆续又建了宅院。今天的唐家范旧宅旁是唐湾镇敬老院和养老服务中心,午后老人们喜欢在旧宅门前晒太阳。院门旁两侧,整齐码放的木柴是炒茶用的。唐湾村常年云蒸霞蔚,是名茶桐城小花的主产地。村里人大多既是种茶能手,又是制茶专家。 往凤凰山方向走,地势慢慢的升高,77岁的李新元的家在山坡上。房子有雪白的墙,房前顺着山势开辟出几块整齐的菜地,房前、坡上的边角种茶树,是地道的桐城小花,菜地和茶树间见缝插针种着几株各色小菊。儿女都已长大成人,在大城市工作,青菜、茶叶和各种山村土产,是年节时塞满后备箱的温暖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为缓解耕地紧张,村民在北冲河上游河道边的山上开凿红旗洞,筑坝拦水,让河水从岩洞直接流向下游。河水绕道,原先的99亩河滩成了良田。河滩环绕乌龟山,分田到户以后种上庄稼,从高处看颇像一张太极图,又被称为“八卦田”。 过去八卦田多种油菜,春天开花时灿烂无比。夏日酷暑,红旗洞里最多20多摄氏度,流水淙淙,清凉宜人。 唐湾村古树多,最有名的是村口红旗岭上的枫香树。枫香树正对着唐湾村,是唐湾村的风水树,有200多年树龄,也是游客来唐湾村必到的网红打卡地。 2019年,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中,唐湾村荣誉入列。同一年,唐湾村上榜了安徽省森林村庄名单。唐湾镇还入选全国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,全村拥有高标准优质茶园3000余亩,年产干茶60000多斤,产值1500多万元。 岁月沧桑,生活永远是新的。地处山区,发展工商业没有优势,近年来,唐湾村利用古建筑群、八卦田、红旗洞等文旅资源,招商引资,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全力发展乡村旅游。村里修了路,通了公交,改造了电路,用上了自来水。镇政府还投入资金,对上排门古村落的水电管线、消防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,对无人居住的危房及时做加固维修……如今唐湾村的上排门古村落、红旗洞、八卦田、百丈岩等都是桐城市的著名景点,红旗岭、古枫香树成了网红打卡地,走过数百年风雨的唐湾村在新时代有了新面貌。 传统村落是珍稀资源、宝贵资产,在承载乡愁、传承历史的同时,也面临着村庄空心化、传统建筑保护难、运营盈利难等难题,唐湾村也不例外。 唐湾镇党委宣传委员刘志阔介绍,唐湾村的户籍人口2000多人,非流动人口目前不足600人,大部分是留守老人。唐湾镇的两所中学,加一起只有不到20个学生,镇上的八一小学只有一名学生。平日里走在路上,能看到的年轻人很少,大部分是镇上和村里的工作人员。 唐湾村山环水绕,景色如画,传统建筑丰富,好资源要成为村民的“金饭碗”却并不是特别容易。传统建筑产权多归属村民,房屋年久失修,保护修复需要大量资金,与村民生活居住实际的需求也存在矛盾。镇政府曾希望在红旗洞引入漂流等旅游项目,几任书记一直在努力。“千方百计请来了几波客商,但人家一测算,算上河道整治、基本的建设,投资要几千万,最终不了了之。” 如何让唐湾村在保护中传承发展,承载乡愁也留住乡亲,保留原始风貌的同时改善村民生活?这是唐湾人多年来一直在思考、至今仍在求解的问题。 刘志阔介绍,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唐湾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,基础设施建设、环境整改治理等项目陆续落地。今年唐湾镇打算申报国家水美乡村建设项目,通过项目实施为发展乡村旅游打好基础。“政府先投入,把一些基础性的建设先做好,再来招商引资,成功的几率就会更高。” 正在建设的桐城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是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能源建设重点项目。抽水蓄能电站像个巨大的“充电宝”,项目建设包括上水库、下水库、输水系统等,不仅能极大优化安徽省电网电源结构,还能实现养殖、生态旅游一体化,这也让唐湾村和周边几个村庄看到了发展的新机遇。 刘志阔介绍,下一步,镇政府还计划积极争取财政资金,对唐湾村古建筑群进行保护修复。“希望能吸引更加多的游客到唐湾来。” 群山环绕,山路蜿蜒,循着山路行至红旗岭,看见一棵参天的古枫香树,桐城市唐湾镇唐湾村就到了。 地处大别山腹地,唐湾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,这里是名茶“桐城小花”的原产地。今天的唐湾村青山绿水环抱,古韵依旧,是无数远行人心里、梦里美丽的乡愁。 时光在这里好像走得特别慢,生活已经悄然改变。八卦田、红旗岭、红旗洞成了网红景点,古树、古道、古村正迎来八方游客,唐湾村正从旧时光里走向新的未来。 从桐城市区到唐湾村,只有30公里车程。但在没有公路的年代,山路难行,唐湾村藏在绵延群山里。相传,唐湾村主要宗族为冯唐氏,元末明初时从江西鄱阳湖瓦屑坝迁居于潜山县,后因流寇战乱避入桐城山区,至今已有五百多年。 冯唐氏宗谱《迁桐记》里,曾这样记录唐湾村的历史:“元末,明太祖征陈友谅于鄱阳湖,江左战乱,我祖万一公携弟万二万三各携带铜观音一座,渡江避乱,万一公迁居潜山北乡,传至四世,始祖良公迁之桐城,以无外祖无嗣为由承唐姓,梦一佳人引导至一佳境,遂披荆斩棘,始称唐家湾……” 六尺巷的故事千古流传。据说六尺巷典故里的另一个主角——吴家后来搬离桐城也来到了唐湾。 唐湾村钟灵毓秀,自明清以来,名人辈出。清代文学家姚范是桐城人,生前在唐湾活动,死后就葬在唐湾。姚范与刘大櫆等并称“龙眠十子”,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是他的侄子,受其影响颇深。 桐城是著名的“院士之乡”,唐湾镇学风昌盛,全镇户籍人口1.3万人,出了两位院士,他们是唐湾人的骄傲,“人均院士数”也是唐湾人津津乐道的话题。 唐湾村位于大别山余脉,背靠凤凰山,前临北冲河,与乌龟山、红旗岭隔河相望。整个村庄坐北朝南,居高临下,负阴抱阳,后屏前敞,山环水绕,相得益彰,村落与山水自然环境有机融合,且稳居山脉中轴之上,其选址可谓是遵循中国风水理论的成功范例。 凤凰山如一只展翅的凤凰,守护着唐湾村的安宁,在凤凰头所在的方向,唐湾村人修建了宗祠。宗祠格局模仿凤凰造型,两侧各自伸出一个院落为翅膀,前面一个半圆形水塘,名叫凤窝。凤窝不仅意头好,蓄水还可防范火灾。 宗祠前对着北冲河,视野开阔。其他建筑以宗祠为中心展开,顺应地形山势逐层抬高,形成聚集在一起的建筑群。这片传统建筑群今天是桐城市级文保单位——上排门古村落。 与徽派建筑的用料讲究、注重装饰相比,上排门古村落有着皖中山区民居的鲜明特色。全村建筑基调为青灰色,古朴典雅。建筑以四合院为主,多成口字形院,横宽纵窄,穿斗式木结构,小青瓦屋顶,一般有一到两层。山区多雨,村里利用地形高差设计了排水沟、暗渠,形成了完善的用水排水系统。这些沟渠藏在院子的角角落落,下雨天从不积水。房屋挑檐深远,砖墙与土坯墙相结合,石砌墙裙,外部粉刷麻刀灰,利于墙面排水。石材、黏土砖、小青瓦、木材、石灰和沙子等全部就地取材,经济又实惠。 山区寸土必争,上排门古村落在空间布局上采取了依山就势、步步为营的营造策略,巧妙利用地形的走向及高差,营造出一组组户连户、院接院的群落链。下雨天,从村口走到任何一户人家,不必撑伞,不会湿鞋。人与人之间,保持距离又守望相助,互为依存又彼此衬托。整个村庄格局如同迷宫,还兼具防匪防盗功能。 去唐湾村时是冬天,晌午时,整片上排门古村落笼在暖阳里,73岁的唐述友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打瞌睡。今天的唐湾村主要为彭、唐两姓家族,唐述友生于斯长于斯,在上排门的老房子里已经住了30年。房子虽老旧,但冬暖夏凉,只要经常维护。“小修年年有,大修一般三四年一次。” 唐湾村现保存有清代至建国初期的各时期历史建筑3000余平方米,每一处老宅院都有自己的故事。 唐家瑜曾在清末担任过李鸿章的参谋师爷,唐家瑜旧宅修建于清末,口字形格局,四合小天井,所有建筑均为二层,院落风格简约。建国后,唐家瑜旧宅曾经作为农技站使用。 唐家范旧宅面积不算大,三组建筑的风格却迥然不同,鲜明反映了时代变迁。西边的小院落建于清代,中间较大的院落建于民国初期,至今仍有村民居住。天井下一株茂盛的栀子花,夏天就是满院花香。东边的部分有明显的苏式建筑风格,建于文革时期。唐家范旧宅在民国至建国初期曾是黄甲区区政府所在地,东部建筑在文革时期曾是公社的礼堂和电影院。 光阴流转,人们开枝散叶,传统建筑旁陆续又建了宅院。今天的唐家范旧宅旁是唐湾镇敬老院和养老服务中心,午后老人们喜欢在旧宅门前晒太阳。院门旁两侧,整齐码放的木柴是炒茶用的。唐湾村常年云蒸霞蔚,是名茶桐城小花的主产地。村里人大多既是种茶能手,又是制茶专家。 往凤凰山方向走,地势慢慢的升高,77岁的李新元的家在山坡上。房子有雪白的墙,房前顺着山势开辟出几块整齐的菜地,房前、坡上的边角种茶树,是地道的桐城小花,菜地和茶树间见缝插针种着几株各色小菊。儿女都已长大成人,在大城市工作,青菜、茶叶和各种山村土产,是年节时塞满后备箱的温暖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为缓解耕地紧张,村民在北冲河上游河道边的山上开凿红旗洞,筑坝拦水,让河水从岩洞直接流向下游。河水绕道,原先的99亩河滩成了良田。河滩环绕乌龟山,分田到户以后种上庄稼,从高处看颇像一张太极图,又被称为“八卦田”。 过去八卦田多种油菜,春天开花时灿烂无比。夏日酷暑,红旗洞里最多20多摄氏度,流水淙淙,清凉宜人。 唐湾村古树多,最有名的是村口红旗岭上的枫香树。枫香树正对着唐湾村,是唐湾村的风水树,有200多年树龄,也是游客来唐湾村必到的网红打卡地。 2019年,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中,唐湾村荣誉入列。同一年,唐湾村上榜了安徽省森林村庄名单。唐湾镇还入选全国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,全村拥有高标准优质茶园3000余亩,年产干茶60000多斤,产值1500多万元。 岁月沧桑,生活永远是新的。地处山区,发展工商业没有优势,近年来,唐湾村利用古建筑群、八卦田、红旗洞等文旅资源,招商引资,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全力发展乡村旅游。村里修了路,通了公交,改造了电路,用上了自来水。镇政府还投入资金,对上排门古村落的水电管线、消防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,对无人居住的危房及时做加固维修……如今唐湾村的上排门古村落、红旗洞、八卦田、百丈岩等都是桐城市的著名景点,红旗岭、古枫香树成了网红打卡地,走过数百年风雨的唐湾村在新时代有了新面貌。 传统村落是珍稀资源、宝贵资产,在承载乡愁、传承历史的同时,也面临着村庄空心化、传统建筑保护难、运营盈利难等难题,唐湾村也不例外。 唐湾镇党委宣传委员刘志阔介绍,唐湾村的户籍人口2000多人,非流动人口目前不足600人,大部分是留守老人。唐湾镇的两所中学,加一起只有不到20个学生,镇上的八一小学只有一名学生。平日里走在路上,能看到的年轻人很少,大部分是镇上和村里的工作人员。 唐湾村山环水绕,景色如画,传统建筑丰富,好资源要成为村民的“金饭碗”却并不是特别容易。传统建筑产权多归属村民,房屋年久失修,保护修复需要大量资金,与村民生活居住实际的需求也存在矛盾。镇政府曾希望在红旗洞引入漂流等旅游项目,几任书记一直在努力。“千方百计请来了几波客商,但人家一测算,算上河道整治、基本的建设,投资要几千万,最终不了了之。” 如何让唐湾村在保护中传承发展,承载乡愁也留住乡亲,保留原始风貌的同时改善村民生活?这是唐湾人多年来一直在思考、至今仍在求解的问题。 刘志阔介绍,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唐湾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,基础设施建设、环境整改治理等项目陆续落地。今年唐湾镇打算申报国家水美乡村建设项目,通过项目实施为发展乡村旅游打好基础。“政府先投入,把一些基础性的建设先做好,再来招商引资,成功的几率就会更高。” 正在建设的桐城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是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能源建设重点项目。抽水蓄能电站像个巨大的“充电宝”,项目建设包括上水库、下水库、输水系统等,不仅能极大优化安徽省电网电源结构,还能实现养殖、生态旅游一体化,这也让唐湾村和周边几个村庄看到了发展的新机遇。 刘志阔介绍,下一步,镇政府还计划积极争取财政资金,对唐湾村古建筑群进行保护修复。“希望能吸引更加多的游客到唐湾来。” 群山环绕,山路蜿蜒,循着山路行至红旗岭,看见一棵参天的古枫香树,桐城市唐湾镇唐湾村就到了。地处大别山腹地,唐湾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,这里是名茶“桐城小花”的原产地。今天的唐湾村青山绿水环抱,古韵依旧,是无数远行人心里、梦里美丽的乡愁。时光在这里好像走得特别慢,生活已经悄然改变。八卦田、红旗岭、红旗洞成了网红景点,古树、古道、古村正迎来八方游客,唐湾村正从旧时光里走向新的未来。绵延群山里的唐湾村从桐城市区到唐湾村,只有30公里车程。但在没有公路的年代,山路难行,唐湾村藏在绵延群山里。相传,唐湾村主要宗族为冯唐氏,元末明初时从江西鄱阳湖瓦屑坝迁居于潜山县,后因流寇战乱避入桐城山区,至今已有五百多年。冯唐氏宗谱《迁桐记》里,曾这样记录唐湾村的历史:“元末,明太祖征陈友谅于鄱阳湖,江左战乱,我祖万一公携弟万二万三各携带铜观音一座,渡江避乱,万一公迁居潜山北乡,传至四世,始祖良公迁之桐城,以无外祖无嗣为由承唐姓,梦一佳人引导至一佳境,遂披荆斩棘,始称唐家湾……”六尺巷的故事千古流传。据说六尺巷典故里的另一个主角——吴家后来搬离桐城也来到了唐湾。唐湾村钟灵毓秀,自明清以来,名人辈出。清代文学家姚范是桐城人,生前在唐湾活动,死后就葬在唐湾。姚范与刘大櫆等并称“龙眠十子”,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是他的侄子,受其影响颇深。桐城是著名的“院士之乡”,唐湾镇学风昌盛,全镇户籍人口1.3万人,出了两位院士,他们是唐湾人的骄傲,“人均院士数”也是唐湾人津津乐道的话题。山环水绕的“风水宝地”唐湾村位于大别山余脉,背靠凤凰山,前临北冲河,与乌龟山、红旗岭隔河相望。整个村庄坐北朝南,居高临下,负阴抱阳,后屏前敞,山环水绕,相得益彰,村落与山水自然环境有机融合,且稳居山脉中轴之上,其选址可谓是遵循中国风水理论的成功范例。凤凰山如一只展翅的凤凰,守护着唐湾村的安宁,在凤凰头所在的方向,唐湾村人修建了宗祠。宗祠格局模仿凤凰造型,两侧各自伸出一个院落为翅膀,前面一个半圆形水塘,名叫凤窝。凤窝不仅意头好,蓄水还可防范火灾。宗祠前对着北冲河,视野开阔。其他建筑以宗祠为中心展开,顺应地形山势逐层抬高,形成聚集在一起的建筑群。这片传统建筑群今天是桐城市级文保单位——上排门古村落。与徽派建筑的用料讲究、注重装饰相比,上排门古村落有着皖中山区民居的鲜明特色。全村建筑基调为青灰色,古朴典雅。建筑以四合院为主,多成口字形院,横宽纵窄,穿斗式木结构,小青瓦屋顶,一般有一到两层。山区多雨,村里利用地形高差设计了排水沟、暗渠,形成了完善的用水排水系统。这些沟渠藏在院子的角角落落,下雨天从不积水。房屋挑檐深远,砖墙与土坯墙相结合,石砌墙裙,外部粉刷麻刀灰,利于墙面排水。石材、黏土砖、小青瓦、木材、石灰和沙子等全部就地取材,经济又实惠。山区寸土必争,上排门古村落在空间布局上采取了依山就势、步步为营的营造策略,巧妙利用地形的走向及高差,营造出一组组户连户、院接院的群落链。下雨天,从村口走到任何一户人家,不必撑伞,不会湿鞋。人与人之间,保持距离又守望相助,互为依存又彼此衬托。整个村庄格局如同迷宫,还兼具防匪防盗功能。每一处老宅都有故事去唐湾村时是冬天,晌午时,整片上排门古村落笼在暖阳里,73岁的唐述友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打瞌睡。今天的唐湾村主要为彭、唐两姓家族,唐述友生于斯长于斯,在上排门的老房子里已经住了30年。房子虽老旧,但冬暖夏凉,只要经常维护。“小修年年有,大修一般三四年一次。”唐湾村现保存有清代至建国初期的各时期历史建筑3000余平方米,每一处老宅院都有自己的故事。唐家瑜曾在清末担任过李鸿章的参谋师爷,唐家瑜旧宅修建于清末,口字形格局,四合小天井,所有建筑均为二层,院落风格简约。建国后,唐家瑜旧宅曾经作为农技站使用。唐家范旧宅面积不算大,三组建筑的风格却迥然不同,鲜明反映了时代变迁。西边的小院落建于清代,中间较大的院落建于民国初期,至今仍有村民居住。天井下一株茂盛的栀子花,夏天就是满院花香。东边的部分有明显的苏式建筑风格,建于文革时期。唐家范旧宅在民国至建国初期曾是黄甲区区政府所在地,东部建筑在文革时期曾是公社的礼堂和电影院。光阴流转,人们开枝散叶,传统建筑旁陆续又建了宅院。今天的唐家范旧宅旁是唐湾镇敬老院和养老服务中心,午后老人们喜欢在旧宅门前晒太阳。院门旁两侧,整齐码放的木柴是炒茶用的。唐湾村常年云蒸霞蔚,是名茶桐城小花的主产地。村里人大多既是种茶能手,又是制茶专家。往凤凰山方向走,地势慢慢的升高,77岁的李新元的家在山坡上。房子有雪白的墙,房前顺着山势开辟出几块整齐的菜地,房前、坡上的边角种茶树,是地道的桐城小花,菜地和茶树间见缝插针种着几株各色小菊。儿女都已长大成人,在大城市工作,青菜、茶叶和各种山村土产,是年节时塞满后备箱的温暖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为缓解耕地紧张,村民在北冲河上游河道边的山上开凿红旗洞,筑坝拦水,让河水从岩洞直接流向下游。河水绕道,原先的99亩河滩成了良田。河滩环绕乌龟山,分田到户以后种上庄稼,从高处看颇像一张太极图,又被称为“八卦田”。过去八卦田多种油菜,春天开花时灿烂无比。夏日酷暑,红旗洞里最多20多摄氏度,流水淙淙,清凉宜人。唐湾村古树多,最有名的是村口红旗岭上的枫香树。枫香树正对着唐湾村,是唐湾村的风水树,有200多年树龄,也是游客来唐湾村必到的网红打卡地。生活永远是新的2019年,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中,唐湾村荣誉入列。同一年,唐湾村上榜了安徽省森林村庄名单。唐湾镇还入选全国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,全村拥有高标准优质茶园3000余亩,年产干茶60000多斤,产值1500多万元。岁月沧桑,生活永远是新的。地处山区,发展工商业没有优势,近年来,唐湾村利用古建筑群、八卦田、红旗洞等文旅资源,招商引资,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全力发展乡村旅游。村里修了路,通了公交,改造了电路,用上了自来水。镇政府还投入资金,对上排门古村落的水电管线、消防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,对无人居住的危房及时做加固维修……如今唐湾村的上排门古村落、红旗洞、八卦田、百丈岩等都是桐城市的著名景点,红旗岭、古枫香树成了网红打卡地,走过数百年风雨的唐湾村在新时代有了新面貌。传统村落是珍稀资源、宝贵资产,在承载乡愁、传承历史的同时,也面临着村庄空心化、传统建筑保护难、运营盈利难等难题,唐湾村也不例外。唐湾镇党委宣传委员刘志阔介绍,唐湾村的户籍人口2000多人,非流动人口目前不足600人,大部分是留守老人。唐湾镇的两所中学,加一起只有不到20个学生,镇上的八一小学只有一名学生。平日里走在路上,能看到的年轻人很少,大部分是镇上和村里的工作人员。唐湾村山环水绕,景色如画,传统建筑丰富,好资源要成为村民的“金饭碗”却并不是特别容易。传统建筑产权多归属村民,房屋年久失修,保护修复需要大量资金,与村民生活居住实际的需求也存在矛盾。镇政府曾希望在红旗洞引入漂流等旅游项目,几任书记一直在努力。“千方百计请来了几波客商,但人家一测算,算上河道整治、基本的建设,投资要几千万,最终不了了之。”如何让唐湾村在保护中传承发展,承载乡愁也留住乡亲,保留原始风貌的同时改善村民生活?这是唐湾人多年来一直在思考、至今仍在求解的问题。刘志阔介绍,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唐湾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,基础设施建设、环境整改治理等项目陆续落地。今年唐湾镇打算申报国家水美乡村建设项目,通过项目实施为发展乡村旅游打好基础。“政府先投入,把一些基础性的建设先做好,再来招商引资,成功的几率就会更高。”正在建设的桐城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是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能源建设重点项目。抽水蓄能电站像个巨大的“充电宝”,项目建设包括上水库、下水库、输水系统等,不仅能极大优化安徽省电网电源结构,还能实现养殖、生态旅游一体化,这也让唐湾村和周边几个村庄看到了发展的新机遇。刘志阔介绍,下一步,镇政府还计划积极争取财政资金,对唐湾村古建筑群进行保护修复。“希望能吸引更加多的游客到唐湾来。”凤凰山依旧,北冲河依旧,唐湾村古韵依旧,正焕发出新的生机。(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刘媛媛杨菁菁/文王士龙杨雪娇/摄)
上一篇:【48812】PF50R-RD